您所在的位置: 网络辟谣举报平台 > 案例解析 |
春茶含过量农药、摸购物小票会致癌、红籽草莓含染色剂、面条残留物是塑化剂、疫苗危害巨大……近段时间,数则“健康谣言”引爆微信朋友圈。就在今年2月,一则“塑料紫菜”谣言一度导致市场紫菜价格狂跌,影响了成千上万农户的生计。
健康类谣言如何产生、发酵?为何有如此大影响力?如何建立通畅的辟谣机制?
谣言不断滋生
当你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被人热传的“春茶含过量农药,茶农自己都不喝”的消息时,还会选择喝春茶吗?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多人起初表示“不会相信”,但读到“央视记者暗访茶商”“中国茶叶98%有农药残留”等细节时,一些受访者显得半信半疑,表示“近段时间内不会再买春茶了”。
所谓“春茶含过量农药”的消息是真的吗?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学术交流部主任刘栩表示,春茶根本不需要打农药。春茶一般指由越冬后茶树第一轮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此时气温大多低于20℃,没有虫害,打了农药反而增加成本。”
至于农药残留,刘栩表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条例对此已经做了严格规定,农业部每年会对茶叶生产企业、批发市场、零售渠道等多环节进行抽查。在规定和监管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下,茶叶农药残留并不存在问题。
无独有偶,今年2月,一段“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络热传。各地食药监部门将视频中提到的紫菜品牌送往专业鉴定机构检测后发现,送检样品并不是塑料制品。然而,这则谣言给种植紫菜的农户和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记者搜索相关公开报道发现,近些年来,关于食品安全和健康类谣言从未间断。微信安全中心去年年底发布的2016年朋友圈十大谣言中,就有两条涉及食品安全和健康。
问题是多方面的
食品安全谣言为何屡禁不止?有专家认为,信息爆炸造成的认知鸿沟是重要原因。在信息时代,与制造谣言相比,分辨谣言往往需要公众具备很多科学常识和社会知识。这些谣言利用公众对自身健康安全特别关注的心理,促使一些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来传播这类信息。
同时,一些人故意抹黑、造谣生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发展,使得造谣生事的门槛相对变低,辟谣破谣的成本则随之抬升。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通过造谣打击竞争对手,一些自媒体为了点击量、阅读数甘愿铤而走险,颠倒黑白,撩动公众脆弱的食品安全神经。
当然,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存在焦虑,对食品监管体系信心不足也有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谣言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传播谣言。
畅通辟谣机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相关监管部门必须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升到维护政府公信力的角度来对待,严把食品安全关,同时大力打击制谣、传谣等违法行为。
从政府角度来看,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涉及多方面工作。各地食药监等相关部门应做到“守土有责”,不断加码食品安全领域的执法力度,让食品质量长期稳定在健康水平。食药监、公安、网监等部门应通力协作,对造谣生事者坚决追责、斩断其背后的利益链。
对于食品安全谣言重灾区——微博、微信、自媒体等社交媒体,相关部门不仅应加大对谣言发布者的惩治力度,也要追究社交媒体平台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同时,还应打通执法和科普的“任督二脉”。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宋华琳认为,治理食品安全谣言不仅需要法律,还要建立监管部门、科研机构、公众传媒、科学家和产业界的协作机制。
欢迎扫码关注 |
闽辨真伪 |
联动辟谣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