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络辟谣举报平台 > 权威辟谣
遏制食品谣言,辟谣还不够
2017-07-17 10:30:42  来源:南京日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分享到:

农业部近日在京举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日活动,曝光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谣言。专家指出,2015年4月,“草莓残留乙草胺超标”事件,让北京市昌平区观光采摘游客骤降21万人次,辽宁东港市“五一”期间供应量暴跌至零。谣言不仅引发消费者恐慌,更导致销量骤降,价格下跌,影响相关产业健康发展。(7月16日人民日报)

西瓜打针、避孕药黄鳝、激素白羽鸡、注水螃蟹……对这些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谣言,农业部专家一一辟谣、澄清。问题是,这些食品安全谣言,都是些“陈年老谣”,每隔一段时间,这些谣言又会在朋友圈、网络甚至媒体上亮相,既给食品行业带来伤害,也让民众不知所措,对此必须依法依规进行整治和清理。

食品安全谣言频发,直接原因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意造谣、传谣,对其要果断出击,依法惩治。但也不可忽视,这些谣言得以传播和放大的背后是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高度敏感,是食品安全监管还不够严密牢靠。正所谓“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从以往的三聚氰胺牛奶、苏丹红鸭蛋,到无根毒豆芽、福尔马林孔雀绿浸泡的水产品,再到过期凤爪、注水猪肉等等,至今让人们印象深刻。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大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仍有一些监管死角和盲区需要重视解决。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容易获得大范围传播并带来严重后果,实际上与整个消费环境和社会心理密切相关。

因此,遏制食品安全谣言,必须既治标又治本,在根子上、源头上铲除其生存土壤。首要的一条,就是职能部门需依法加大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对违规违法厂家及销售企业等依法依规予以惩处,不断提升行业监管水平,增强人们的消费信心。事在人为,在这方面唯有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当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对奶粉业予以严格监管,国产奶粉连续7年100%合格,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