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络辟谣举报平台 > 权威辟谣
打击食品安全谣言,不能寄望清者自清
2017-08-02 08:54:19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分享到:

尽管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稳定向好,社会共治氛围日益浓厚,但由于食品安全具敏感性,传播媒介有多样性,围绕食品安全的各类谣言仍时有发生。近日,国务院食品安全部等10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主动公开政务信息,及时组织辟谣,以谣言所涉企业为辟谣第一责任主体,严厉惩处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

“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塑料大米”、“塑化剂面条”、“注水螃蟹”……如果你经常刷朋友圈,那么对于此类谣言必然不会陌生。无论这些谣言多么背离常识,但是只要和食品安全扯上关系,马上就能成为“爆款文章”病毒似地在网络和微信上四处传播;无论是你信或者不信,一旦这样的谣言被炮制出炉,必然造成人们对食品安全的焦虑,伴随着相关产业的重创、大量从业人员的巨大损失……据有关统计,当前食品安全谣言已经占到了网络谣言传播量的45%,位居第一位,不仅破坏和污染网络环境,而且扰乱社会秩序,给人们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

如何有效应对食品安全谣言?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观点: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生产者真正做到视质量安全为生命,认真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去除公众的忧虑,人们的不安全感才会消失,方能彻底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道理听起来没错,但是我们同时也须看到,食品安全谣言的产生,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因素、人文因素、网络因素、经济因素等等,这不是简单说“清者自清”、“身正不怕影子斜”就可以抵御的。短期内,不可能简单指望网络谣言会随着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不攻自破。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于食品安全尤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手段更加有力,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也越来越高,然而矛盾的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好像并没有相应提高。这种反差,很大程度上与食品安全谣言传播密不可分。网络时代,食品安全风险已经不仅仅只是食品本身的安全质量控制,由于消费者和事实真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读、误解和误信成为当前突出的食品安全风险之一。于此,要构筑一个良好的食品安全大环境,不只要修好内功,切实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筑牢食品安全的基石,还必须像重视食品安全监管那样,加大对于食品安全谣言的打击力度。

首先,要让科普跑在谣言前面。从长远发展来看,必须把功课做在前面,通过科普宣传,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正确地传递信息才能抵御谣言。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定期及时公开准确、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挤压谣言流传的空间。专家学者要勇敢地站到科普一线,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正确的知识,消除科学盲区。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播,可由政府和主流媒体、专家机构共同打造一个权威食品安全辟谣平台,让各方拥有一个信息共享交流平台。

其次,要让真相及时出现在谣言面前。谣言涉及的当事人是辟谣的第一责任主体。对谣言明确指向具体企业的,相关企业要及时发声澄清,同时可积极引入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对于那些指向某个地区某个产业的谣言,地方政府或者相关行业协会,要积极发声,采取适当方式澄清真相,并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尤其要利用好新兴传播媒介,把真实权威的信息及时传达给消费者。新闻媒体、网站要加强行业自律,以食品安全监管权威信息为依据,及时准确客观做好涉食品安全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

最后,要对谣言制造及恶意传播者予以重拳打击。当前,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造谣者打击力度偏轻,违法成本过低。当前,有些谣言的发布者已经采取团队化运作,通过发布谣言赚取流量费和广告费;还有些媒体因为业务素质不高、把关不严,也容易成为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对于这些情况,要视情节轻重予以追责,尤其是对于因为谣言给相关产业造成的损失必须坚决进行索赔。既能对造谣者形成强有力的威慑作用,更是对相关产业及从业人员的保护。这项工作应该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近几年我们也看到,政府、企业等相关方面在打击食品安全谣言中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面对谣言,多家企业开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据媒体报道,金龙鱼集团启动“亮剑网络谣言”行动计划,同时发布1000万元悬赏计划,搜查近年来针对该企业失实报道的造谣传谣者;2015年,娃哈哈索赔100万元、肯德基索赔450万元、农夫山泉索赔20万元、王老吉索赔600万元将传播谣言的诸多微信公众号背后的运营公司告上法庭……不过可惜的是,这其中还鲜少看到普通农民的身影,他们更是被谣言所伤的庞大群体。2013年一则槟榔谣言,使得短短两个月时间,海南槟榔产业鲜果和初加工品累计损失超30亿元;2015年的“草莓风波”让北京果农损失2600多万元;前段时间的“塑料紫菜”谣言给晋江、福建的紫菜产业造成近亿元损失……农民皆无力索赔、无处追讨。这些问题都期待着我们建立一个更为专业、系统的谣言防控、追责体系,还产业以清白,还农民以公道。

要构筑一个良好的食品安全大环境,不只要修好内功,切实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筑牢食品安全的基石,还必须像重视食品安全监管那样,加大对于食品安全谣言的打击力度。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