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络辟谣举报平台 > 权威辟谣
打好“组合拳”遏制气象谣言疯传
2017-08-30 09:37:19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分享到:

6月下旬,华北地区,一则“雷达无法监测的暴雨”的消息在朋友圈疯传。尽管这次降雨过程的实际情况与当初的预报“八九不离十”,但“说好的特大暴雨,为什么没有来?”仍然成为很多人热议的话题。而大家之所以有“特大暴雨爽约”的错觉,与降雨过程来临之前一些夸张的谣言、不实的信息广泛传播有关。

每到汛期,公众几乎都会看到关于某地即将出现百年不遇甚至千年不遇强降雨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厄尔尼诺、1998年洪水等结合,一再触发公众的敏感神经,不断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和微博等渠道扩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恐慌情绪。谣言止于智者,政府面对谣言应打好组合拳,主动应对、权威发声,积极有效引导公众不信谣不传谣。

气象谣言制造恐慌气氛

6月19日晚,微信公众号“中国气象爱好者”发布文章《六年来最大的冷涡暴雨即将光临京津冀!你一定要准备好!》,称此轮降雨很可能形成上述地区自2011年以来最强的一次“冷涡暴雨”,文章阅读量迅速超10万,引起社会关注。

6月20日,该文被凤凰网、中华网等6家网站转载,天津、河北等地个别自媒体账号发布六年来最大冷涡暴雨影响消息,这些账号在转发中或多或少地将中国气象爱好者的文章内容和中央气象台预报信息相结合,更让公众信以为真。

以此为起点,20日夜间,“北京将有特大暴雨、极大的狂风和强烈雷电覆盖全境”“已经大到雷达回波无法测量的上限”等骇人听闻的表述伴随谣言“轰炸”了微信,大量网友盲目跟风转发。

此次谣言从产生到扩散,符合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渠道多、互动性强等特点:从20日晚开始,经过一夜的发酵,21日上午迅速成为热点,且该谣言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从“六年最大”,到“特大”“极大”,再到“大到雷达回波无法测量的上限”,最后到“不像北京台预报的那样”,不断渲染此次暴雨过程的来势汹汹。此外,该谣言还具有气象谣言的四个特征:使用“特大”“极大”等极端描述用语,夸大降雨量级;使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如“六年最大”“罕见”等,制造恐慌气氛;未注明权威发布来源,预报预警要素缺失;预报发布主体违规,发布内容不权威。

多部门积极联动有效处置

著名学者奥尔波特曾提出一个公式“谣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即事件越重要,我们关于这个事件的细节知道的越少,谣言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就会更快更广泛。面对疯传的虚假消息和逐渐蔓延的恐慌情绪,6月21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及各相关单位联合媒体迅速回应网络谣言,同时加强暴雨科普宣传工作,让谣言传播得到初步遏制。

针对不实说法,气象专家也及时回应、科学解读,第一时间通过中国气象局和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进行发布,并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腾讯新闻、新浪微博等进行发布,及时辟谣,引导舆论。《大暴雨来袭,这些竟然是谣言?》《谁制造了“雷达无法测量”的特大暴雨?》等文章迅速占领舆论主阵地。

与此同时,结合暴雨实况和预报服务,气象部门对外发布“21日至24日京津冀地区将出现区域性暴雨”权威信息,滚动跟踪降雨过程,深度解析成因,对“冷涡”等专业术语解疑释惑,并以图解、动画等形式向媒体和公众进行科普。

作为此次谣言的主要扩散地,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北京市网信办发布谣言预警,引导互联网行业和网民加强自律。通过“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发布谣言预警信息,倡导网络平台加强行业自律,对信息严加审核,提醒网友不信谣、不传谣,鼓励网友积极举报,互联网平台接到举报后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此外,通过曝光形式开展执法,曝光部分违法主体,提醒市民不要轻信非正规渠道发布的气象预报信息,也不要传播此类不实信息。

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北京市气象局加强科普宣传与信息监管,着力提升全社会的科学认识和防灾能力:策划拍摄汛期气象灾害防御公益宣传片,并由北京市网信办组织发布,北京电视台每天10个频道20次滚动推送,在300多条公交线路、1.2万辆公交车、2.4万个移动电视进行播放。

气象相关部门和网信部门联合行动,让谣言在两天内得到有效遏制,权威信息迅速占据各大主流媒体和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辟谣声音实时传播。6月23日,微信公众号“中国气象爱好者”响应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管理措施,开展了自查自纠,并发布说明文章。

应对谣言传播的四个策略

首先,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确保真实信息的公开透明、权威发声。尽管气象是一门预测性科学,天气预报存在不确定性,但在重大的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面前,气象部门要通过媒体及时滚动发布最新的预报预测信息,科学解读天气趋势和成因,主动回应网络上的不实说法。

其次,回应谣言时应注意语言的贴近性和科普性,避免官话套话引发二次舆情。在此次应对谣言的过程中,若气象部门仅用“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期不会出现特大暴雨,请大家不要听信谣言”等寥寥数语辟谣,一则难以拉近与公众距离,二则可能再次陷入“砖家”的舆论漩涡。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利用话题#萌台科普时间#巧妙开局,同时用“大BOSS”“混搭性”等易于公众接受的语言形容此次降雨过程,受到网友好评。此外,中央气象台公众号发长文《就是下个雨而已,为何阵仗闹那么大?》,有理有据、诙谐幽默地呼吁公众客观、科学看待每一次天气过程,阅读量近7万,安抚了公众的恐慌情绪。

再次,把辟谣当成一次科普法律知识、气象知识的契机。谣言之所以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对气象科普知识的匮乏造成的。利用这次辟谣,一方面,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对“狂风”“暴雨”“冷涡”的定义以及雷达的监测原理等都进行了科普解读,并制作成动画、图解等易于公众理解的形式;另一方面,气象部门联合网信部门,积极向公众宣传“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等法律法规,呼吁社会公众和媒体要从正规渠道获取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最后,加强与媒体的合作,让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做好传声筒而非谣言传播的助推器。回顾此次谣言事件,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引用中国气象爱好者的观点,不但未注明来源,还将其观点与中央气象台预报相混淆,间接导致了此次谣言的发酵和发展。尽管后期媒体主动介入并发布辟谣信息,但公众已经先入为主,增加了科普的难度。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