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络辟谣举报平台 > 案例解析
占谣言的半壁江山!如何识别健康养生类谣言
2018-01-02 08:38:1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分享到:

近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等主办的互联网安全责任论坛在京召开,发布2017谣言治理报告。报告称,2017年各平台处理的有效谣言文章中,健康与养生、奇闻趣事、食品安全类文章占比最大。其中,健康养生类话题是谣言重灾区,超过总谣言量的4成。健康养生类的谣言往往有自己的特点,据此能够有效识别其中的很大一部分。

一,提及“致癌”的要警惕!

据统计,有近三分之一的健康养生类谣言都提到了癌症,“致癌”成为谣言文章中最常见“热词”吸引流量做营销。“榴莲和牛奶同吃会中毒”“80%得癌症原因是因为喝放在车里的矿泉水”“手术或放化疗会加速癌细胞扩散”等编造或夸大健康危害的谣言最易使人中招。

二,某食物万能?不要信!

标题举例:“冬天,这种一定要多吃,保你不得病”、“难怪北方比南方高血压高,原来是因为它”等。 除了母乳对于4~6个月的婴儿,没有哪一种食物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所以营养膳食指南一直在强调多样化、均衡的饮食观。如果一篇帖子将某种食物说成包治百病,看看即可,不必当真。

三,考察消息来源的可靠性

如果不从内容本身来看,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甄别消息来源的方法判断可信度。谣言的消息源往往是无医学背景、非正规媒体的“段子手”账号。如果想多了解健康知识,关注一些正规、知名的医疗机构或科普机构的媒体账号,或者公立医院知名医生的文章、视频科普等,都是能够有效满足日常需求的。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