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络辟谣举报平台 > 权威辟谣
盘点你身边的健康谣言 真相在这里!
2018-01-11 09:36:27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分享到:

“PM2.5堵死肺泡”、“塑料大米”、“棉花肉松饼”、“一滴血测癌”……2017年,这些在网页、朋友圈、微信群等随处可见的健康谣言,虽然漏洞百出,但仍然搅得大家“心慌慌”。

健康生活,科普先行!小编特别筛选出最具迷惑性的健康谣言,一一进行证伪。谣言止于智者,人民健康给大家想要的“真相”!

【谣言NO.1】PM2.5三年堵死三分之一个肺

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2017年初,一段150秒的雾霾侵入人体全过程视频在网上流传,看得人惊心动魄。视频中说,雾霾是一级致癌物。人有3亿个肺泡,80个PM2.5微粒就可以堵死一个肺泡,当我们生活的环境中PM2.5达到1155微克/立方米的时候,一年就可堵死3000万个肺泡,3年堵死三分之一个肺。

【真相】尚无PM2.5致病的准确数据

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副主任医师万钧表示,PM2.5浓度增加可以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80个PM2.5微粒堵死一个肺泡”的“精确”计量,目前国内国外都没有明确的医学文献支持。

“雾霾颗粒对于人体的伤害并不是机械性地‘堵死’肺泡,而是黏附于肺泡及小气道表面,进而诱发炎症,最终影响气体交换或继发其他病变。”万钧称,现在已经肯定的是,PM2.5浓度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但由于这涉及长期的、大规模人群实验,具体的量值和对人体的伤害程度,还没有准确数据。

点评:谣言传播往往比雾霾更悬乎,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来捞一笔,实在缺乏社会公德。小编郑重呼吁,请不要用未经科学证实的谣言来传播恐慌。

【谣言NO.2】眼睛失明会大面积爆发

谣言类别:科学常识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一则《警惕:三五年后眼睛失明会大面积爆发!》的文章被广泛流传,文中指出:“高频率蓝光对眼睛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其结果是只能等着失明”“手机中的高频蓝光将大大添加了眼睛疾病的风险”。

【真相】蓝光有害不等于必然伤眼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治医师黄瑶表示,光不仅存在于太阳光中,还大量存在于电脑显示器、数码电子产品显示屏、手机、电视、甚至汽车车灯、霓虹灯中。但是人眼有保护作用,它有过滤蓝光的结构,所以正常情况下,如果正常用眼,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黄瑶表示,长期暴露于蓝光可能引起老年性黄斑病变。还有一些研究表明,蓝光可以诱导视网膜的光损伤。但专家强调,不应该过分夸大蓝光的危害性。事实上,只有人眼长时间暴露在高频率、高能量的蓝光中,才会对视网膜产生损伤。

点评:蓝光伤眼不假,“三五年后眼睛失明会大面积爆发”的言论也确实给“电子产品依赖症”的人们一个大大的“警报”,尤其是对低龄人群。但科学结论是精确的,容不得随意放大。

【谣言NO.3】一滴血就能测癌

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2017年5月,一篇《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的文章在网上引发关注,文章里提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团队自主研发出了一种试剂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个别媒体和自媒体进而转发称“一滴血可测癌症”。

【真相】说法不准确“可监测肿瘤”

浙江省肿瘤医院苏丹教授表示,“一滴血可测癌症”的说法不严谨,过分夸大了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至今,全球还没有一个血液标志物能百分之百准确诊断肿瘤。事实上,罗永章本人也曾对此辟谣,“一滴血可测癌症”这一说法很不准确,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监测肿瘤”。

点评:癌症的高发率和高死亡率让人们谈“癌”色变,任何能预知或治疗癌症的医学研究成果,都有可能像“救命稻草”一样被“神话”。因此,在对待医学研究治疗人类疾病的每一次进步时,作为媒体,在考虑传播效果之前,要以准确为前提!

【谣言NO.4】塑料“黑心”大米

谣言类别:科学常识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2017年,网上曾热传一则视频:一个年轻人把一些塑料扔进机器内,通过一系列工序,机器的另一头就生产出一堆类似大米的东西。在朋友圈里,这段视频就被冠以黑心大米被疯传。

【真相】塑料制品与普通大米极易识别

经媒体核实,视频中呈现的内容是真实的,只不过从机器中产出的看起来像大米的小颗粒,根本就不是大米,而是塑料造粒,也就是把塑料还原成颗粒状便于再次加工。

塑料制品与普通大米极易识别,拿手一掂就不一样,大米比塑料要沉,同样泡在水里,个别质量不好的大米可能会出现漂浮现象,但通常情况下大米会沉下去,而塑料肯定会浮起来。更不用说蒸煮后,大米吸水会膨胀,两者口感完全不一样了。

点评:有关“舌尖上”的谣言每一次都能传播得沸沸扬扬。因为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所以大家都是秉持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谨慎没错,但像“塑料大米”这类的谣言,咱们稍微有点生活常识就能识破其中的漏洞和骗局。因此,千万别被谣言牵着鼻子走!

【谣言NO.5】糕点店用“棉花馅”做肉松饼

谣言类别:科学常识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2017年5月,网络流传视频称,江苏宿迁某糕点店使用的肉松由棉花制成。视频中,通过水洗、火烧证明市面上一些肉松面包、肉松蛋糕中的肉松是用棉花做的。视频中所谓的“检测方法”也都是将肉松泡水后形成白色絮状物,然后用撕扯或试图点燃来证明这是“棉花”。

【真相】棉花根本嚼不烂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机关刊《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社微信公号“CFDA中国食品药品监管”发文称:肉松的本质是肌肉纤维,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放入嘴里一咬就会融化,口感松软。而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是一种不可溶的纤维,虽然看上去也很松软,但嚼不烂。

点评:肉松饼的“棉花馅”和塑料大米的“移花接木术”如出一辙。在盲目恐慌、按下转发键之前,大家不妨先冷静5分钟,用常理去推测判断一下,让谣言止于智者!

【谣言NO.6】节能灯含恐怖致癌物

谣言类别:科学常识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2017年12月,一篇名为《科学家紧急曝光!这个华人家中每天都在用的东西,竟含恐怖致癌物》的文章被广泛转发。这篇文章指出,节能灯紫外辐射会导致皮肤癌,节能灯里的汞会致人死亡,通电后会释放多种致癌物质。

【真相】合格节能灯紫外线辐射量在安全范围

“国内外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显示,灯的紫外辐射只占功率的千分之六。”中国照明学会专家工作委员会顾问、复旦大学教授周太明说,15瓦节能灯的紫外功率仅为0.09瓦,而且,节能灯里的长波紫外线不会穿透人体的真皮层。一般来说,只要是合格的节能灯,都会符合我国《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标准,把紫外线辐射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照明室主任李自力指出,汞是有毒的,这一点没错。文章里说2.5克就会死人,这一点也可能是对的。但1只节能灯中只有几毫克汞,而且被封在灯里面,即使灯打碎了,也要几百只灯同时碎掉,并且是在一个很小的密闭环境下,全被一个人吸入才有可能对人造成危害。但现实中发生这样的事概率极低。

点评:为了关注度和点击率,“致癌”、“致死”、“有毒”、“早亡”等常常成为一些科普文章的必用关键词。这些恐怖和令人毛骨悚然的字眼严重误导了大众。对于这些失实的“标题党”,公众要提高警惕,增强免疫力!

【谣言NO.7】不含添加剂的食品就是好

谣言类别:科学常识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在超市买东西时,经常看到一些商家在食品包装上标注“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剂”字样。群众也更倾向于购买这类产品。那么,完全不放添加剂的食品就是好的吗?

【真相】科学合理使用添加剂 食品更安全

广东食药监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完全不加添加剂的食品就是好的”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正确。比如:如果没有防腐剂,食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腐败变质了,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会非常严重。合理使用防腐剂后,保质期延长了,可以让消费者得到更加丰富多样的食物。

点评: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越来越重视,对“食品添加剂”也越来越敏感。乱用添加剂的食物有害,但“零添加”食物也有缺陷。只有加强对“食品添加剂”正确理念的宣传,才能破除公众的一贯陈见。

【谣言NO.8】一口唾液测出孩子天赋

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欺骗指数:★★★

危害指数:★★

2017年2月,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这样一条信息刷屏了:一口唾液,就能测出孩子的天赋,让家长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开发孩子的天赋和潜能,不用尝试那么多的兴趣班来挖掘孩子的特长。

【真相】基因检测尚不能预知特长

虽然用唾液检测基因是可行的,但用唾液检测孩子是否具有天赋,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方面媒体联络的新闻官员表示,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过基因检测可以预知一个孩子是否有音乐、绘画等天赋。疾病与基因的关联是确凿的,但儿童天赋与基因到底有无关联,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论证。北大医院实验中心马祎楠副研究员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的作用甚至更大。

点评:“一口唾液测天赋”和“一滴血测癌”类似。都是利用人们对于改善生命质量的渴望和心理,把某一项医学研究成果放大成为“神效”。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