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络辟谣举报平台 > 案例解析
打击微信谣言需精准治理
2018-02-08 10:07:56 胡印斌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林锦星
分享到:

利用微信公众号传谣已呈现公司化运作趋势,背后则清晰地呈现出一条各家微信运营公司“借谣生利”的商业模式。对于这样“借谣生利”的做法,有必要采取更严厉、更精准的手段予以治理。

近日,湛江市公安局廉江分局依法查处一起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案件,违法行为人钟某凤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5日。据悉,钟某凤为了博取眼球,吸引关注,拍摄了一段内容为“廉江市某超市买的肉松小蛋糕是用棉花制作的,建议大家不要去超市购买”时长3分13秒的虚假视频,散布到微信群进行传播。

随着社会公众注意力的全面触网,网络空间早已不再是以往“虚拟”的概念,而成为公众实实在在的生活场域,众多的消息得以不断传递互换。但与此同时,流言、谣言、低俗暴力等信息也迅速传播。

网络谣言的危害之大不言而喻。无论是编造并发布“某某银行要倒闭了”的谣言,还是散布“电饭煲的内锅多是铝制品,其表面涂的防止饭粒沾黏的特氟龙,加热后会释放毒性,让白饭变成毒饭”的谣言,所影响的都不是单个、零星的受众,而是整个社会群体。而当其扩散的范围变大之时,还可能会引发集体性恐慌,在严重灼伤社会信任的同时扰乱社会秩序。对于这些不实信息,一定要依法严厉惩治,以切实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众正当权益。

微信私密性强、信息流传速度快等传播特性使其成为众多网络谣言的集散地和二次加工处,辟谣往往跟不上造谣传谣的速度。前不久,微信官方发布了2017年度微信朋友圈谣言榜,其中,“紫菜是塑料做的”“打开《特朗普患中风》的图片会中病毒”“有人利用塑料制造假大米”等赫然位居前列。尽管有关部门以及微信官方也一直在提醒民众,但诸如此类谣言仍不时改头换面进入公众视野。很多时候,惊悚的标题、夸张的配图,已经成为网络谣言的“标配”,并实施精准投放。

据专家分析,微信谣言屡禁不止,有用户善意提醒的成分,有出于好玩的目的随意发布,也有包含有商业目的的吸粉行为,最典型的就是“食品安全类谣言”。有媒体调查发现,利用微信公众号传谣已呈现公司化运作趋势,背后则清晰地呈现出一条各家微信运营公司“借谣生利”的商业模式,其中也不乏一些大型食品企业炮制谣言恶意竞争。

对于这样“借谣生利”的做法,有必要采取更严厉、更精准的手段予以治理。比如,微信官方或可采取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比对,屏蔽那些不断“翻新”的谣言;或者通过接受举报并经过甄别之后,清除涉嫌商业目的的谣言。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将屡屡造谣的公号驱逐出平台,永久封号。事实上,微信的成熟技术完全可以在打击谣言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打击微信谣言也是一种“网络打假”。与打击假货相比,打击谣言的意义同样重大。惟有平台运营方、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都行动起来,主动抵制、清理谣言,使之失去市场,网络空间才会得到净化。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