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络辟谣举报平台 > 权威辟谣 |
首届网络文明大会于11月1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大会主题为“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携手建设网络文明”。作为中央网信办重点打造的网络文明实践品牌,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始终以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共建共享网络文明为目标。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首次举办“网络谣言共治”论坛,与会嘉宾在全面治理网络谣言、防范阻断虚假信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坦诚分享。“亮见—网络谣言共治专栏”将陆续发布国内外各方代表探讨网络谣言治理之道的精彩见解。今天刊发第四篇《流量经济背景下,谣言治理如何构建生态系统?》。
【编者按】工业文明以存量为核心,信息文明以流量为核心。通俗地讲,流量经济也称“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流量经济对信息传递会带来什么影响?“唯流量论”如何催生网络谣言?面对不断叠加演化的虚假信息,如何构建网络谣言治理的生态系统?在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网络谣言共治”论坛上,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沈逸分享了他在专业研究方面的深度分析。内容如下。
这种混合型的、带自我更新能力的、动态演进的谣言对我们的治理提出了挑战。
——沈逸 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建设和完善流量经济背景下生态化的虚假信息与谣言治理机制,主要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需要用一种新的系统性的思路和眼光去认识和理解现在谣言产生的动力机制。对于谣言的产生,表现形式似乎没有发生变化。从表面来看,在面临的谣言传播环境中,也只是使用的技术手段和媒介在发生变化,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其背后生成了一个经济结构,这就是流量经济结构。
不论是虚假信息还是真实信息,流量经济对所有信息的传递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在流量经济下,由于市场对信息传播机制的介入,任何信息如果都能够形成一种获得流量的方式,通过流量在市场上去变现,这个信息传播的驱动机制就会形成一个自循环。
第二,谣言背后的驱动主体多元化。从传统意义的议题设置机制本质来看,并且从传播学的某种视角上来说,可以理解为谣言的传播和它的治理是网络空间的一种议程设置的博弈。
当一个虚假信息出现时,你对它进行反驳,揭示了一个真相,而它瞬间却进化出了一个新版本,甚至在你辟谣信息的基础上再加工出一个新版本。这种情况在新冠疫情中特别明显。最近有一个与新冠疫苗相关的谣言,说打了疫苗更容易得新冠,打了疫苗的人载毒量是不打疫苗的251倍。《柳叶刀》上有一篇文章,但其真正的观点是,被德尔塔病毒感染的人,其载毒量是被传统病毒感染的人载毒量的251倍。因此这种混合型的、带自我更新能力的、动态演进的谣言对我们的治理提出了挑战。
第三,泛政治化的迭代。就原先辟谣的机制看,如果从内容出发,谣言和辟谣有内容的相关性,而现在谣言的特点是,无关性的干扰。例如,孟晚舟回国,当时网上正面信息很多,但你会发现大量的营销类水军账号在孟晚舟回国信息的下面刷东三省限电的消息。你用关键词和语义去分析,这是完全不相关的,但是后面进行了泛政治化的迭代。这两个看上去完全不相关的具体议题,在意识形态上居然是对冲的。这种泛政治的叠加演化是一种生态,不是一个议程,也不是一个个体。面对这个生态,对于辟谣和虚假信息治理提出的要求就是,需要构建一个生态系统。
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一是圈层化、流量化、深度碎片化的传播态势,与嵌套的市场机制,成为治理网络不实信息与谣言的全新环境。社交媒体平台推动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圈层化,市场机制的深度发展形成了以流量化为核心特征的新经济生态,网民群体对移动社交媒介平台的广泛应用,催生了高速迭代的深度碎片化的传播环境。
二是传统意义上辟谣作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和舆论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面临的对网上谣言产生最大影响的生态,则是从文化娱乐圈扩散出来的。所谓的“饭圈化”,其实就是圈层化的社交媒体,具体的议题设置和特定人群以及市场化机制三者结合在文化娱乐里的具体应用,同时它有某些通用特征,非常符合互联网本身平台发展的趋势。如今这种趋势带来了扩散,应用到社会公共议题领域。
如何应对与治理网络谣言?
第一,需要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线上线下打通的、融合的治理生态。这个治理生态的核心,就是要从平台和资本的角度去夯实两者的责任,从而切断造成谣言的底层逻辑。
第二,需要把所有的相干行为体的责任夯实。任何从流量当中获利的个体必须承当相应的责任,这个事情必须制定规范并且落到实处。
第三,所有的关于“饭圈”和流量经济的研究都指出,“饭圈”特别容易受到传销等一些特定类型的非政府组织的渗透,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理。
最后,需要构建一套全新的研究和支撑机制,确保我们的研究能够超越原有的学科范围和知识体系,真正对标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网络生态,从而为谣言的治理产生更大的作用。(沈逸 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原标题:《建设和完善流量经济背景下生态化的虚假信息与谣言治理机制》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网络谣言共治论坛”发言选编 )
欢迎扫码关注 |
闽辨真伪 |
联动辟谣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