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省互联网辟谣平台 > 特别关注 | 
近年来,市面上无糖食品饮料逐渐增多,“只要标注为‘无糖’‘0糖’的饮料,糖尿病人就能放心喝”的说法也随之流传。

(网传信息截图)
但根据众多权威媒体报道,市面上标注“无糖”“0糖”的饮料,并非完全无糖,甜甜的味道来自多种不同添加成分,常见的包括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而添加了甜味剂的“无糖”“0糖”的饮料,糖尿病人需控制饮用量。
过量饮用的潜在危害
央视新闻曾报道称,一项研究分析显示,每天多喝250毫升含有人工甜味剂饮料,肥胖风险增加21%,2 型糖尿病风险增加15%。并且,人工甜味剂的摄入量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之间呈线性关联,即喝得越多,得病风险越高。
研究者提醒:摄入过多人工甜味剂饮料会增加对甜食的偏好,并影响长期的食物选择和饮食质量。另外,人工甜味剂可能通过多个路径,比如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葡萄糖耐受不良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影响整个能量代谢过程,长期摄入可能破坏血糖稳态,并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等风险。对于个别糖醇(木糖醇和赤藓糖醇)类天然甜味剂也有一些小的风险点,有血栓病史、心血管病史的人群,也不能大量食用这两种代糖饮料。
此外,添加糖对身体的危害是明确的,按照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添加糖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这里的添加糖除了饮料,还包括甜点、冷饮以及家庭烹饪等中的隐形添加糖。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报道截图)
正确选择的实用建议
面对“无糖”饮料,消费者特别是糖尿病人到底该如何选择?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内分泌科林纬医师建议,首先需要谨慎选择,有些饮料虽然符合“无糖”标准,但可能添加了果葡糖浆、麦芽糊精等,它们同样会影响血糖,只是含量较低。消费者购买时务必查看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警惕“隐形糖”。其次,要将无糖饮料作为减少添加糖摄入的过渡产品,循序渐进养成健康的饮食方式,不能长期无限制畅饮,更不能作为白开水的替代品。
福建辟谣平台提醒:请大家注意甄别“伪科普”信息,涉及疾病相关的饮食禁忌,建议向医生咨询。
如果有相关谣言线索,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举报:
1.登录福建省互联网举报平台提交网络谣言线索:http://jubao.fjsen. com
2.发送网络谣言线索至举报邮箱:fjjubao@sina.com
3.拨打福建省网络举报电话:0591-96123
来源:福建省互联网辟谣平台、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 欢迎扫码关注 | 
 
| 闽辨真伪 | 
| 联动辟谣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