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络辟谣举报平台 > 清网专项行动
农民给木耳“打农药”视频疯传 中国食用菌协会辟谣并释疑
2018-08-24 17:08:59  来源:信网  责任编辑:林锦星
分享到:

信网8月24日讯 这两天,你的亲友微信群里可能正在疯传这样一个“黑木耳打农药”的视频。

视频截图

视频里,一名农民称在给木耳打除草剂,“不打药长草会招虫子,没有产量。(每年)打两次,打农达(杀草的),打虫子的打两次(即杀虫剂)。”拍视频者表示这对人体健康有害,农民则表示“肯定有危害啊”,“咱肯定是不吃的”。农民还称“招虫子了没办法,买都没人买”,在视频最后,农民还说,“那还没打营养药呢,打激素那更可怕”。

一时间,这段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很多网友表示怀疑“难道又一个喜欢的食物沦陷了吗”,也有不少网友谴责“食品安全一次次刺激我们的底线”......

就在视频内容逐渐发酵之际,8月23日,中国食用菌协会通过其官方微信发布了关于严厉谴责制作“黑木耳经常频繁用药”恶意视频行为的辟谣声明。

声明称经中国食用菌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对视频内容进行鉴定,认为该视频拍摄单位、时间及地点不明,“摆拍”特征明显,所反映的情况与事实不符,具有明显的动机不良和恶意抹黑的意图,可能会对不了解食用菌生产实际的消费者产生很大的误导。

对于该不实视频的诸多疑点,中国食用菌协会也在声明中进行逐一解答。

1、该视频中所说正在喷洒除草农药—农达(又名“草甘膦”,属低毒除草剂,在动物体内不蓄积,试验条件下对动物未见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视频中的黑木耳菌包上只有割掉的袋顶部有少量干的小耳芽,应属春季菌包秋季再管理,只能采收少量末茬木耳。此阶段有少量的草不会增加病虫害,对木耳的生长无影响,无需除草。画面中栽培模式是地栽,地表面覆盖黑色地膜的作用就是防沙和阻止杂草生长,画面中看到的在地膜破损处长出少量的草,并不影响木耳生长,所谓的喷除草剂完全没有必要,与常规的黑木耳栽培管理技术和田间管理常识严重不符。

在木耳的地栽模式中,为了防止地面杂草的生长,一般会在覆盖地膜之前提前除草,地面全部覆盖地膜后黑木耳菌袋才会进场排袋。排袋后靠黑色地膜和前期除草剂药效即可有效阻止杂草生长,无需喷洒除草剂。

2、该视频中所说的要用多次杀虫剂,且直接喷洒在耳片上。据我会了解,黑木耳是胶质子实体,木耳生长阶段需要干湿交替,干干湿湿的管理技术很少发生虫害。即使发生了虫害,只需将菌棒上的木耳晒干,降低木耳含水量,虫害自然消失。黑木耳对化学药剂十分敏感,喷洒农药反而易致畸型耳,菇农宁可通过阳光爆晒进行预防和控制,也不愿在正在出耳的菌袋上喷洒农药。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农作物、动物或微生物都有可能会受到其他病虫害的侵害,黑木耳也不例外。黑木耳栽培过程中常见的虫害有菇蚊、菇蝇和螨类等。如东北地区是我国黑木耳的主产地,全年气候冷凉,尤其是冬季严寒,大田中残留的虫卵和病原孢子都难以越冬,虫口基数极少,只要按照黑木耳栽培操作规程进行,次年出耳期出现病虫害爆发的概率也会极低,频繁用药只会徒增生产成本。食用菌防虫的主要方式是栽培场地搞好环境卫生,清除虫源;发菌室安装防虫网,防止成虫迁入。任何栽培阶段用药,必须严格按照用药方法,可使用已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登记的可用于食用菌生产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用药期宜早不宜迟,且农药不得直接在耳片上喷洒。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农业生产用药有明确的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对黑木耳的生产及产品质量的监管也有明确的规定与措施。从我会掌握的情况看,目前市场中的黑木耳产品是符合国家安全质量标准的,未发现明显有药物残留超标现象。至于存在的个别不能安全生产及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应属于个例,不能代表全产业的生产与产品实际。

黑木耳等食用菌是广大消费者喜爱的食品,食用菌生产也是当前各地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2016年全国黑木耳总产量超过了679万吨。拍摄此不实视频的动机不详,但在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敏感的时期,其广泛传播,已经引起了黑木耳生产及经营者的恐慌,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负面扩大效应,如不及时予以制止与澄清,后果不堪设想。

针对此恶劣行为,中国食用菌协会表示严厉谴责,并责成相关组织或个人即刻删除并停止传播相关不实视频,主动采取措施挽回不良影响,如实地反映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客观事实。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不要轻信谣言或传播谣言,主动了解一些食用菌生产的基本常识,从正规渠道购买商品,让制谣者和非法生产者无生存空间。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