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个一百”涤荡网络清朗空间

每一位网民皆应承担起共建清朗网络空间的责任,增强去伪存真的甄别能力,加强维护网络正义的使命感,主动摒弃庸俗、远离浑浊,守住底线、不碰红线,以自觉、自发的行动,在网络构建起正能量的新高地,让正能量成为新时代的主流。

 资  讯 

事业编可转公务员编?漳州人社局:虚假消息

即时 | 2018-09-06 15:02

东南网9月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赖雅红)前天,一条关于“漳州事业编可转公务员编”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引起市民关注。昨日,漳州市人社局表示,网络上传播的信息系谣言,请勿信勿转。

这条“重磅!事业编可转公务员编,你的机会来了!”的微信说,事业编可以通过考试转为公务员,目前在福建地区、全漳州行政职能类事业单位进行。该信息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昨日,导报记者向漳州市人社局核实,此消息为虚假消息。人社局已经接到几个咨询电话,都是问此事真实与否。

为了澄清事实,昨日上午,漳州市人社局通过局里官网发了一条“事业编可以通过考试转为公务员”的辟谣说明,希望广大市民切勿相信和传播。

该说明称,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开展地方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确定漳州市龙海市、南靖县及市直部分事业单位作为试点,涉及到单位:龙海市20个、南靖县14个、市直23个事业单位。所涉及到的单位及需参加过渡分流安置的人员名单,前一阶段已经各涉改单位确定并上报有关部门审批,漳州市人社局将于近期组织考试,并免费举办考前培训。

漳州市人社局表示,他们没有委托任何单位、任何个人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请各位参考人员不要上当受骗。

莫让短视频为食品安全谣言提供寄生土壤

即时 | 2018-08-27 17:47

木耳有风险,食用当慎重?近日,以“黑木耳生长过程竟然全程打农药”为内容的短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农民打扮在给木耳打农药的男子声称,种植过程要打好几种药,包括除草剂、杀虫剂和激素。但这很快遭到专业“打脸”:中国食用菌协会作出声明,指出众多与常识不符的疑点,并称该视频拍摄单位、时间及地点不明,摆拍特征明显,具有明显动机不良和恶意抹黑的意图。

在地栽模式下对少量杂草“多此一举”地喷除草剂,冒着导致畸形木耳的风险,“反常识”地在正出耳的菌袋上洒农药而不是通过暴晒防虫害,这些严重背离黑木耳常规栽培管理技术和田间管理常识的情节,让黑木耳狂打农药的视频可信度极低。

用“竟然”等耸人听闻式词语,让男子装成农民现身说法,看似“有视频有真相”……不得不说,“黑木耳狂打农药”跟此前很多涉及食品安全的谣言如出一辙:长期以来,许多造谣者将食品安全视作“重点开发区域”,散播“西瓜甜是因为打了甜蜜素”“顶花带刺的黄瓜和弯黄瓜不能吃”“吃小龙虾会得哈夫病导致‘酱油尿’无法医治”等。有媒体总结“2017年十大谣言”,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最多。

从谣言共有特征看,它们多用煽动性词语,如“紧急”“震惊”“竟然”;也善于以夸张词语渲染行为恶劣、后果严重,刺激公众潜在敏感点,包括贴“致癌”“有毒”之类的标签,或更具象化地点出“全程打农药”;还有的打着“善意提醒”的旗号骗人,打着科普名义反科学,动辄托“知情者”之口,称“权威人士透露”“亲历者揭露”……

在短视频时代,这些涉及食品安全的谣言还出现了很多新特点:呈现方式视觉化,传播路径社交化。早些年,有电视台曾制造“纸馅包子”的假新闻,引发轩然大波。如今,短视频平台蔚然兴起,内容审核门槛参差不齐,很多人基于流量导向又如法炮制出类似“纸馅包子”式的视频,像螃蟹注胶、面条燃烧、塑料紫菜、蜜桃喷避孕药等,都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视频面目出现,比纯文字谣言更具蛊惑力。当然,关于食品安全的内幕帖和阴谋论,向来自带易传播体质:它迎合了公众“负面想象偏好”,再加上信息不对称、认知门槛高,也导致很多人看到“致命”“有毒”等字眼就已如惊弓之鸟。

时下,视频以其更高信服力和“信息茧房”特征,既厚植谣言寄生土壤,让谣言在小圈子里内销,还让辟谣遭遇“逆火效应”反噬——辟谣说法反被视作谣言,造成辟谣效果大打折扣,更容易引发公众恐慌,也更低成本地重创某些企业或产业。有媒体报道,“蛆橘事件”导致全国柑橘严重滞销,皮革奶粉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黑木耳狂打农药”也会误导消费者,进而导致菌农菇农被殃及。

对于这类谣言在短视频还魂,显然有必要加以遏制。有学者提出“三zhi法则”:谣言止于“知”,即满足公众知情权;谣言止于“制”,即完善治理谣言的法律制度;谣言止于“治”,即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

针对那些制造、传播涉食品安全谣言者,当秉持露头即打的原则,该依法处理的绝不姑息;对应的科普辟谣机制也要跟上节奏,不只是借助新媒体渠道和短视频形式,还应“向算法等技术要辟谣的触达率”,让辟谣的声音精准覆盖谣言传播管道和抵达人群,让科学话语的“说服力传播力”对冲谣言的蛊惑力。

吉林省四平市和双辽市内爆发炭疽疫情?网警辟谣

即时 | 2018-08-27 10:49

  中新网8月26日电据吉林省四平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网警巡查执法官方微博消息,近日,关于“四平市和双辽市内爆发炭疽疫情”的消息在网络上传播。网上出现了大量相关信息,经核实四平地区确实出现了炭疽患者,但是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救治,疫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四平网警称,炭疽病是可以治愈的,不存在“必死无疑”,请相信官方发布的正式公文,不轻信谣言,不传谣,不造谣。

  四平网警介绍了炭疽病的相关常识。炭疽病,一种植物疾病,发生於温暖潮湿地区,侵染多种草本和木本植物,由某些具分生孢子盘的真菌(通常是刺盘孢属或盘长孢属所致。炭疽散布于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等牧区较多见,呈地方性流行,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本病在国内的发病率已逐渐下降。炭疽是可以治疗的,作为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使用抗生素治疗是首要要求,青霉素是治疗的首选药物。一旦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炭疽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就医。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牛羊肉制品,不购买和食用病死牲畜或来源不明的肉类。

  四平网警呼吁,请大家正确认识炭疽病,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传播的谣言,炭疽病是可以治愈的,不存在“必死无疑”的情况。请大家相信我们的国家和相关防疫部门,一定会尽快解决当前炭疽病问题,也要相信官方发布的正式公文,不轻信谣言,不传谣,不造谣。法律在保护我们利益的同时,也一定会严惩造谣生事者。

“木耳打药”视频疯传 专家:内容存在诸多疑点

即时 | 2018-08-27 10:48

  “木耳打药”视频疯传 专家:内容存在诸多疑点

  央广网北京8月24日消息(记者杨博宇)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一段“木耳打药”的视频在社交媒体热传,视频中一男子身背打药箱在一片木耳地里打药,在与拍摄者的对话中称,栽培木耳过程中要打多种药,包括除草剂、杀虫剂,有的甚至还要打激素等营养药,并称这样的木耳自己不敢吃。一时间,该视频被大量转发,不少网友担心,打过药的木耳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视频一出,不少网友惊呼,连木耳也打农药,实在太可怕了。与此同时,也有网友对该视频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认为正常情况下栽培木耳根本无需打药。

  吉林的木耳种植户邱先生对中国之声表示,自家已种植木耳十多年,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摆放木耳段之前都要对地面进行平整,并铺上一层塑料布,一来防止土壤在浇水时飞溅,二来防止杂草生长,没有听说过需要打药。

  对于公众的质疑,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木耳在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农药,但总体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我国目前在食用菌上登记的农药有氟虫腈等大约十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实际使用的大概有20种左右,所以,木耳在生产过程当中要使用农药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只是说木耳本质上是一种菌类,农药在杀灭有害菌和害虫的同时,势必也会殃及木耳,会造成药害,从而影响产量。

  朱毅认为,首先要明确农药残留和农药残留超标是两个概念,总体而言目前人们食用的木耳农残超标的几率与种类相对较少,因此不必过度焦虑。现在也有很多木耳能达到有机木耳的标准,它们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是不需要使用农药的。通过浸泡和烹煮,木耳的农残含量会大幅下降。此外,大家吃的木耳通常都是干木耳,在晒制的过程中,农残也会进一步降解。

  针对网传的这段“木耳打药”视频,中国食用菌协会发布声明,严厉谴责“黑木耳频繁用农药”恶意视频。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茂林在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表示,视频中所反映的内容存在诸多疑点,其中所说的除草、杀虫等环节都与实际生产不符。视频具有明显的动机不良和恶意抹黑的意图,可能会对不了解食用菌生产实际的消费者产生误导。

  据了解,该视频在网络大量传播后,中国食用菌协会第一时间接到了全国各地的菇农及行业协会的反映,目前正在与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密切沟通。同时,高茂林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不要轻信谣言或传播谣言。

  不仅限于木耳,有关食品的谣言时不时就会引爆热点。根据2018中国食品辟谣论坛发布的数据显示,食品仍是网络谣言重灾区。根据网络谣言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分类,食品类别占比高达45%。

  2016年,一段指称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培育出来的视频在朋友圈疯传,视频中两人对话称,无籽葡萄是因为“沾了避孕药”不能给孩子吃。随后,这一说法被证实为谣言,市面上销售的无籽葡萄与避孕药毫无关系。然而近日,网上流传一段视频,却让这一早在两年前已经辟谣的谣言波澜再起。视频中除了无籽葡萄之外,还出现了黄色液体浸泡榴莲,甘蔗横断面喷洒液体,用不明液体冲洗香蕉、橘子、茄子等画面。然而在查阅相关公开资料后,记者发现,视频中的很多说法都是“老谣言。”

  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研究员朱巍看来,食品类谣言的广泛流传,正是利用了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普遍关注的心理,产生的负面效果非常恶劣。如果传播者明知道这是不实信息、虚假信息还继续传播,可能要接受刑事惩罚。

“吃西瓜染病毒”?“猪瘟致人死亡”?这都是套路!

即时 | 2018-08-27 10:39

人民网北京8月24日电(孝金波王晨羽)关于疫情的谣言一直是网络谣言的“主力军”,例如被传播多年“sk5病毒”“猪病毒”“H7N9病毒”等。这类谣言成本低,传播范围广,负面影响大,抓住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重视的心理,更易得到转发。“求真”栏目为大家盘点近期疫情谣言,帮你拆解谣言套路,防止中“谣”。

1、“吃西瓜(鱼肉、柚子、凉皮)感染sk5病毒”

谣言】云南孟定中心医院:昨天凌晨二点二十三分,十三名男女生感染sk5病毒死亡,最大的32岁,最小的5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中央1台电视新闻己播出,暂时别吃西瓜,特别是乳源的西瓜,目前广西贵港已有13167个已感染。收到马上发给你关心的人,最好是群发。为了您的健康,请转发。暴雨水污染严重,少买西瓜吃。看了快转。帮别人等于帮自己。

拆解】记者检索发现,这则谣言早在2016年就开始传播,谣言“范本”大概为:一所当地医院+具体的时间+具体的感染病毒死亡人数+对感染人数的基本描述(年龄、性别等)+电视台报道+友情提示+求转发,求扩散。

这种谣言具有“接近性”:当地的医院,具体的时间,日常的饮食习惯;“恐吓性”:如上万人被感染,很多人死亡;“权威性”:电视台播出新闻;“博同情”:利用“帮别人也是帮自己”博取同情,获得转发。

小知识】早有专家表示,不存在“sk5”、“bp5”、“sb250”病毒。因此,下次再遇到这类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所谓“病毒”时,搜索一下,便知真假。

2、“正定13名男女感染猪病毒死亡”

谣言】石家庄正定县:昨天凌晨二点二十三分,十三名男女生感染猪病毒死亡,有的猪场猪,大批被埋葬,已经死亡人数13人,最大的67岁,最小的9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河北一台电视新闻己播出,暂时别吃猪肉、家禽,特别是猪肉,目前河北已有167个已感染,正定县朱河村的猪肉就有病毒,收到马上发给你关心的人,最好是群友。为了您的健康,请转发。污染严重,家禽少吃……

拆解】2017年石家庄网警就对此消息进行过辟谣,并抓获了造谣者。此谣言文本换汤不换药,与“吃西瓜感染sk5”如出一辙,只是将“sk5”换成了“猪病毒”,再加入“有的猪场猪大批被埋葬”的相关描述,更改文本中的一些数字和地名,一条“焕然一新”的谣言就这样诞生了。

小知识】近日沈阳的确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但已被及时控制。辽宁省畜牧兽医局表示,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近年来,非洲猪瘟在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持续流行,之前国内尚未有病例报告。

3、“苏家屯发现炭疽杆菌传染病,大沟1例,十里河2例”

谣言】苏家屯卫生服务中心通知:昨晚夜间十点中心医院召开紧急会议,苏家屯发现急性传染病,叫炭疽杆菌病,大沟1例,十里河两例,苏家屯30公里以内封闭,希望大家近期别吃猪,牛,羊肉了,一旦感染,无法医冶,直接疫情解除为止,望周知。好心人帮忙转发谢谢希望大家重视起来,吓人

拆解】“求真”栏目记者与沈阳苏家屯区疾控中心联系得知,此条消息为谣言,目前没有发现相关疫情,相关部门已抓获造谣者。沈阳警方也于23日通过微博对此事进行了辟谣。

近期吉林、黑龙江的确出现了人感染炭疽疫情,目前已得到有效控制。造谣者通过截取部分信息,加上一些地名和“友情提示”,还有“一旦感染,无法医治”等恐吓性的话语,获得大量转发。

小知识】畜牧部门提醒:炭疽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牛羊等草食动物易感,人接触了感染牲畜的肉类、毛皮、血液或土壤等其他污染物可能感染。炭疽病属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可防可控可治。民众只要不接触病死畜及产品,从正规渠道购买检疫合格产品,烹饪时煮熟煮透就不会造成传染。

四川警方破获“5.21”特大网络诈骗案 125人被刑拘

即时 | 2018-08-24 18:00

四川警方破获“5.21”特大网络诈骗案125人被刑拘

押解车队返回四川。乐山警方供图

中新网成都8月6日电 (记者 刘忠俊)四川乐山市公安局8月6日通报,该局成功侦破“5.21”特大网络诈骗案,扣押涉案电脑261台、通讯工具200余部、涉案汽车7辆,抓获涉案人员147人。其中,125人被依法刑拘。

被抓获的嫌疑人。乐山警方供图

警方通报称,2018年5月21日以来,乐山警方接到2起当地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关于被网络诈骗的报案。2名学生先后通过网络贷款平台,分别贷款2000元、7000元。最后,某高校学生沈某实际产生债务5万元,毛某实际产生债务36万元。因无力偿还,沈某、毛某受到网络贷款平台“催收人”的电话滋扰、恐吓、诽谤等不法侵害。

警方正在现场清查和抓捕。乐山警方供图

接到报案后,乐山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通过梳理发现该平台涉及7省多起网络诈骗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受害人大多为高校学生。通过进一步分析和调查,初步锁定了以汤某、汪某和邓某等人为首的网络诈骗犯罪团伙。因案情重大乐山市公安局迅速成立了“5.21”专案组,并抽调了300余名警力展开侦破和抓捕。

清查和抓捕现场。乐山警方供图

通报称,警方通过分析研判发现这不是一起普通的小案,而是一起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坏、涉及全国多地的特大网络诈骗案。经初步侦查,发现案件线索共同指向“52购物”“100分购物”“365钱包”“任你花”等多个网络APP平台,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平台涉及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广东、江苏和四川7省多起网络诈骗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受害人大多为高校学生。

刑侦人员正在现场收集证据。乐山警方供图

与此同时,警方发现江西南昌赤之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控制的多个网络APP平台,以虚假购物平台为幌子诱导骗取受害人借贷,在取得相应违约金、保证金的情况下,以不利于受害人的合同虚增债务,因受害人无力支付,便介绍贷款公司或个人给受害人贷款还款。受害人在犯罪嫌疑人多次威胁、滋扰、恐吓下产生恐惧,被迫与其他贷款公司或个人签订虚高借款合同,并被收取“违约金”“保证金”“中介费”等各种名义的费用,而后被多个贷款公司或个人采用转账平单等手段,恶意垒高借款金额,以达到非法侵占受害人财产目的。经调查,南昌市赤之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由汤某、汪某、邓某3人为股东,该犯罪团伙呈树形结构,分5个层级,其中老总3人、总监7人、主管12人、组长和组员合计192人。

一名主要嫌疑人被警方抓获。乐山警方供图

经审讯,犯罪嫌疑人均对其实施诈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现初步查明,犯罪嫌疑人通过“任你花”“100分购物”等网络APP平台,以分期购物套现的形式诱导骗取有资金需求的受害人借贷,收取“违约金”“保证金”“中介费”“等各种名义的费用,并对不按期还款的受害人,采用“发送轰炸短信”等威胁、骚扰、恐吓的方式,以达到非法侵占受害人财产的目的。

清查和抓捕现场。 乐山警方供图

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深挖细查中。

抓捕行动路边简单的晚餐。乐山警方供图

夫妻主播“牵”出200家涉黄平台 “管理层”有95后

即时 | 2018-08-24 17:57

夫妻主播“牵”出200家涉黄平台 “管理层”竟有“95后”

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 题:夫妻主播“牵”出200家涉黄平台 “管理层”竟有“95后”

新华社记者史竞男、袁慧晶

由“夫妻播黄”顺线查出涉及全国20余省市的200余家涉黄平台,涉案团伙“管理层”为“90后”甚至“95后”,违法直播平台的技术支持却来自合法企业……

在“净网2018”专项行动中,江西“扫黄打非”部门日前查办一起网络直播涉黄案件,揭开了造成网络涉黄平台屡禁难绝的黑色利益链。

夫妻档主播落网“牵”出200家涉黄平台

今年3月,江西鹰潭公安机关发现鹰潭籍网民胡某香、胡某锋夫妇使用手机在“射手”“LT”“苏荷”等多个网络直播平台涉嫌传播淫秽视频表演。自去年11月起,胡某香加入多个直播家族,在网络直播平台进行淫秽表演,每日获利约2000元。

进一步侦查发现,胡某香所在的“ZX”主播家族族长董某,为多个淫秽直播平台做推广,并为平台提供主播,获利超过12万元。

据董某交代,他负责的“ZX”家族上级管理人为何某涛。2017年以来,何某涛通过网友介绍接触到淫秽直播黑色产业,成为多家淫秽直播平台的广告代理兼运营经纪人,负责招募家族挂靠推广直播平台。

警方通过对何某涛、董某的手机信息提取,发现了大量网络直播平台线索,涉及淫秽直播平台群220个、直播家族主播群180个、直播平台推广群78个、淫秽视频福利群150个。为了经济利益,主播不但在平台上直播,还与微信用户进行一对一视频裸聊等淫秽活动。

由此,一个“三级”平台运作、利益链条清晰的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警方查明,涉案团伙体系架构分为平台层、家族长层、主播层三大层级。其中,平台层负责运营、技术、财务,家族长层负责推广平台、招募主播,主播层负责淫秽直播、推广平台、微信裸聊、网约卖淫、录制自己的淫秽视频出售。

其分赃模式为:每日由主播将各个平台的收益报给家族长,家族长再报给平台,平台自留20%-30%获利,再将剩下的70%-80%获利支付给家族长,家族长抽取10%的提成,将剩下的60%-70%获利支付给主播。

涉黄平台吸引“观众入行” 涉案人员出现“95后”

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核发违法违规网络直播线索239条,部署对约30个网络直播平台进行立案调查。

网络黄毒为何屡禁难绝?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说,手机App淫秽直播平台观看门槛低,引诱了大量未成年人观看,社会危害性很大。

鹰潭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民警李吉如告诉记者,作为犯罪团伙中骨干分子的何某涛和董某均为“90后”甚至“95后”,此前也是普通观众,后来通过网友介绍参与淫秽直播。涉案人员由直播观众转化而来,成为淫秽直播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此外,平台间通风报信,反侦察能力强。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案件督办处处长刘艳宇介绍,这些淫秽直播平台均未办理任何相关证照,为非法运营。由于这一犯罪涉及区域广、人数多,平台与平台之间相互关联、主播与家族之间相互关联,往往查处一家平台,关联的几家平台就会立即“跑路”,使侦查和取证工作陷入被动。

因门槛低、获利高、隐蔽性强、取证难等特点,使得网络淫秽直播已成为继网络赌博犯罪之后又一社会影响恶劣的高发性网络犯罪。

扫清网络黄毒需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胡钢律师认为,网络已成为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直播平台服务的多样性、匿名性、瞬时性、多变性、隐蔽性等特性,是直播平台涉黄的重要支撑。一些涉黄平台频繁变换“马甲”以逃避打击。

据犯罪嫌疑人何某涛供述,国内淫秽直播平台众多,是因为有专业的软件公司为其提供直播服务端和技术支持。

记者了解到,全国70%的淫秽直播平台所用的服务端和客户端都是从一家福建的网络技术公司购买,该公司在明知其客户购买直播源码是用于搭建淫秽直播平台的情况下,还提供技术支持,并为淫秽直播平台提供风险规避服务。直播服务端源码提供者成为淫秽直播的源头。

对此,“扫黄打非”部门把为非法直播平台提供接入、存储、加速及技术支持等服务的机构与个人列入重点打击整治对象。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有关负责人透露,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联合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近期出台措施,进一步加强网络直播服务许可、备案管理,开展存量违规网络直播服务清理。凡无资质的网络直播,督促基础电信服务商、云服务、CDN加速等企业一律不得向其提供接入、加速服务。

针对网络直播有害信息多发问题,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负责人说,“扫黄打非”部门将在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上积极施策,同时扎实开展“净网2018”专项行动,瞄准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平台和违法直播聚合软件,集中重点整治、从严打击,持续净化网络空间。

识谣言、防网瘾 国内首部青少年网络素养读本发行

即时 | 2018-08-24 17:51

中新网北京5月2日电(记者曾鼐)孩子该不该带手机进学校?该如何使用社交媒体?……2日,《青少年网络素养读本》在北京首发,这是中国首套专为青少年编写的网络素养读本,指导父母和孩子辨别网络谣言、防止网络沉迷等。

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作为“网生代”的新一代青少年,拥有强大的互联网学习能力,但也面临着现实与虚拟交互的复杂环境。如何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成为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青少年网络素养读本》由浙江省宁波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与宁波出版社策划。

“少年如果没有很好的网络素养,就有可能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空间中迷失自我。”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的首发式上,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马利说,互联网时代,如何凝聚青少年思想、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是摆在面前的时代课题;面对互联网舆论场上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特点,青少年如果没有很好的网络素养,就无法去伪存真。

浙江省宁波市副市长许亚南表示,一向重视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工作,早在2016年便启动了“绿色网络文明进校园”活动,给中小学生上“网络课”,告诉他们如何抵制网络色情、远离网络暴力等。许亚南说,在总结活动之余,也感到编撰一套网络教材的迫切感,希望能进一步推广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经验,为“绿色网络文明进校园”提供一套优秀教材。

谈及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培育,光明网总裁杨谷认为,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化,已成为社会共识;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素养教育,一是要让青少年正确认识、使用及发展互联网,成为网络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二是要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全社会的网络文明建设。

“到底该不该禁止孩子带智能手机?小孩该不该用QQ和朋友联系?类似的问题很多家长都很纠结。“宁波出版社总编辑袁志坚说,目前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出版这套读本,是希望家长和孩子共读,更多了解和使用互联网。

针对该读本内容,袁志坚介绍,第一辑共六册,包括网络谣言、网络游戏与网络沉迷、网络空间的虚拟特性、黑客与网络安全、网络发展历程及规律、地球村与低头族的现象等主题;通过案例分析,努力做到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通俗化。(完)

四川石棉一自媒体负责人发布虚假信息被拘留十日

即时 | 2018-08-24 17:47

  19日,四川雅安市石棉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称,当地微信公众号“大渡河网”负责人余某华,因发布虚假信息被依法治安拘留10日。

  记者了解,6月17日下午,账号主体为“石棉县至尚家居超市”的微信公众号“大渡河网”,发布了题为《自来水管全是蚂蟥(水蛭),村民惊叹!》的原创文章。该文章称,在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移民集镇一居民家里的自来水管中,放出了成千上万条蚂蟥(学名“水蛭”)。

  “此消息在网上发布后,石棉县相关方面高度重视。”石棉县政府新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6月17日,石棉县水务局、新民乡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和群众代表,对该自来水厂管网水源地、进水池、泄压池、沉砂池、管道、减压池等地方进行全面检查,其间水体清澈,未发现任何异物。

  经现场了解,文章中所称“放出蚂蟥”的住户是新民乡集镇谢某家。检查人员来到谢某家检查发现,水中“虫子”并非蚂蟥,而是是线虫(学名涡虫),因该住户二楼水龙头损坏,地漏长期积水,自然滋生而成。经调查核实,该文章所反映的情况不实。

 《警情通报》表示,2018年6月17日,微信公众平台“大渡河网”负责人余某华未经核实信息真假,在该微信平台发布一篇名为“自来水管全是蚂蟥《水蛭》村民惊叹!”的虚假信息,在朋友圈、微信群聊被大量转发转载,引起广大群众关注和热议,阅读量达到6000余次,给不明真相的群众造成了心理恐慌,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经公安机关依法调查取证,余某华的行为已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之规定,对余某华依法予以治安拘留十日处罚。

  警方再次提醒并重申:“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在网上发布信息要遵纪守法,胡乱发布虚假信息,将受到法律惩处!”(刘刚 黄刚)

谣言为什么灭不尽,辟不完

即时 | 2018-08-24 17:44

近日发布的《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显示,微信已经成了食品谣言主要的传播地。

“微波炉加热食物会产生致癌物”“樱桃核有毒,5颗毒倒成年人”“小龙虾生活在污水里,专吃生活垃圾”这些让人心惊的谣言时不时就会出现在朋友圈。那么为什么这些谣言会有市场,为什么人们愿意相信并积极传播呢?让我们剥茧抽丝,看看信谣传谣背后的心理吧。

大脑偏好负面信息让人容易信谣

谣言总是以负面吓人的方式出现,为什么人们更容易相信负面的信息呢?这是因为大脑的负面偏好,大脑对负面信息的关注更敏感、印象更深刻、情绪唤起也更多,比如“经常吃街边烤红薯会致癌,已证实有5人死亡”和“多吃红薯有助于延年益寿”,从本能反应来说,哪个更让你关心呢?自然是前者。神经学的研究表明,大脑对坏刺激的反应比对好刺激更强烈,而且留下的痕迹更深。

北爱荷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海伦·哈顿说:“这是具有进化意义的,如何躲开猛虎的知识要比发现一片野花地的新闻重要得多。” 对危险更警惕的人,比对危险反应迟钝的人生存概率更高,于是偏好负面信息,就成了进化优势,通过繁衍代代相传。所以,那些危及生命安全类的信息,很快就会聚集大批信众。

懒得思考的人倾向于看什么信什么

斯坦福大学商学教授柴普·希斯指出:“大脑的构造机能决定了我们更容易记住具体、感性的信息。”而谣言的内容通常具有细节生动、故事逼真、画面形象的特点,能快速俘获懒得思考的受众。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报道,一项针对3000多人的实验显示,一个人是否相信假新闻,取决于抵抗“思维捷径”的能力。思维捷径是指大脑的自动化思维,包括本能反应、常识、刻板印象等,这些自动化思维能帮助人类简化复杂信息、节约认知资源、快速应对环境,具有进化意义。

但对于复杂情况,只用自动化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用更高级的逻辑思维去对抗思维惰性。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心理学试验,测试每名志愿者抵抗思维捷径的能力,结果显示,勤于反思、较少依赖思维捷径的人更擅长分辨真假新闻,不太愿意反思的人则倾向于看到什么都相信。所以我们看到信谣传谣者,多集中在不愿独立思考的人群。

通过传谣的方式缓解恐慌和焦虑

人们乐此不疲传播关于食品健康类的谣言,是因为人们与生俱来的死亡恐惧,那些威胁到生命安全的信息,很容易带来大众的恐慌情绪。比如“玩具不消毒让孩子容易脑瘫”这类贴合生活的谣言通过触目惊心的标题激发大众的恐慌和焦虑,根据情绪驱动行为的心理机制,人们必须做点什么来缓解这些负面情绪,于是人们通过散布谣言让更多的人知道,获得一种“我不是一个人面对恐慌”的群体支持感,用传谣的方式消解恐慌感。

罗切斯特理工学院从事谣言传播机制研究的专家尼古拉斯·迪方佐解释说,人们散播谣言,另一方面还是想把那些吓人而又不确定的情况搞清楚。当我们郁积了强烈情绪时,必须要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出口,找到一个解释。通过传谣看别人如何反应,相互交换信息以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人们获得控制感,以此应对不安。

谣言因为击中人性弱点、满足人性的某些需要,很难杜绝。但面对谣言,我们要察觉自己的本能反应、勤于思考,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保持独立批判精神,不信谣不传谣。(杨剑兰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西瓜桃子同食产生剧毒?营养学专家:毫无依据

即时 | 2018-08-24 17:21

  (网传桃子西瓜同食会产生剧毒性)

东南网5月19日讯(本网记者 揭晓经)近日,有网友向《网络辟谣举报平台》发来一篇文章希望求证是否真实,文章内容指出:“千万记住桃子不能与西瓜一起吃,会产生剧毒”。对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营养科王医师回应,这种说法毫无理论依据,但夏天要防止因过量食用瓜果引起肠胃疾病。

这则文章中只表明西瓜和桃子同食会产生剧毒性,甚至强调一起服用会让人马上丧命,但文中并没有提及任何的理据和案例,文末还鼓励网友转发。

针对文章内容《网络辟谣举报平台》记者联系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营养科,营养科王医师称,西瓜和桃子中都含有丰富的水、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没有毒素,同食自然也不会产生毒性。“这两种水果在生活中都很常见,如果同食会让人丧命的话怎么会没有发生过这类中毒的事件。”王医师表示这种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另外,王医师通过《网络辟谣举报平台》提醒:夏天大家都喜欢吃冰镇的水果,并且西瓜和桃子都属于高糖食物,肠胃不好的人食用过量容易刺激过度,引发腹痛、腹泻等一系列肠胃疾病。

登陆《网络辟谣举报平台》,了解更多辟谣资讯。

6月1日起福建驾考试行计时收费制?省运输管理局辟谣

即时 | 2018-08-24 17:14

  网友提供朋友圈的截图

东南网5月29日讯(本网记者揭晓经)近日,网友王小姐在《直通屏山》留言称在微信朋友圈看见一则关于“福建省驾驶考试将在6月1日开始试行计时收费制”的通知截图,希望记者帮忙核实消息是否真实。《网络辟谣举报平台》向福建省运输管理局求证获悉,该网传通知为虚假信息,请广大学员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根据网友提供的截图显示,这是一则由福建省运输管理局发送给各驾培机构的通知,内容为:我省机动车驾驶考试将从6月1日开始试实行“计时培训计时收费制”,并规定科目二、科目三及补考复训学员的具体计时收费和学时标准,要求驾培机构及时上传学员培训信息。

随后,《网络辟谣举报平台》记者联系了福建省运输管理局,该局培训处的刘副处长表示省运管局并没有发布这条通知,截图中的文件是伪造的。刘副处长介绍,“计时培训计时收费”是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在2016年推行机动车驾驶培训考试制度改革时提出的一项重点任务,旨在引导驾培机构优化培训方式,保障学员自主选择权利。根据驾考改革工作要求,我省已于2016年起部署开展驾驶培训新型服务模式改革,要求驾培机构改变一次性预收全部培训费用的模式,提供计时培训计时收费或先培训后付费的等新型服务模式,学员可结合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同时也让驾考培训的收费更加透明。

刘副处长明确告诉记者,今年省运管局并未出台所谓的“6月1日后实行‘计时培训计时收费’”政策。针对网传通知,她还指出,“正式通知一般都会有完整的标题和文号。此外,按程序省运管局是不会直接给各个驾驶培训机构发通知的,而是逐级通知各市区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

福建省运输管理局通过《网络辟谣举报平台》提醒:网友切勿相信来源不明的消息,关于驾驶考试的新规会在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官网及权威媒体上发布。

登陆《网络辟谣举报平台》,了解更多辟谣资讯。

吃完荔枝会被查出酒驾?福州交警:切勿断章取义

即时 | 2018-08-24 17:13

  网传视频称吃完荔枝会被查出酒驾

东南网6月6日讯(本网记者 揭晓经)6月正是吃荔枝的好时候,近日却传出吃荔枝后会被查出酒驾的说法,网上的一段视频称“吃一个荔枝酒驾、三个醉驾”。对此,福州市交警支队廖警官表示,吃完荔枝做吹气检测确实有可能测出酒精含量,但短时间后便可恢复正常,交警也不会以此作为处罚依据,网传的视频内容只是断章取义。

网传“酒驾食物”吃完测出酒精 实验证实的确如此

《网络辟谣举报平台》记者浏览了这段标题为“这种水果,吃一个酒驾,三个醉驾,开车千万别吃!”的视频,该视频是由浙江卫视、深圳卫视等三档新闻栏目片段拼接而成。三段小视频分别是吃完荔枝、榴莲,用漱口水漱口后被测出酒精含量的实验,但网传视频只截取了做实验的片段,将原节目中交警的解释片段截去。

记者发现,关于网传吃完会被测出酒精的“酒驾食物”,多地交警部门都做过类似的实验,结果显示不仅是荔枝、榴莲,像蛋黄派、藿香正气水、豆腐乳、止咳糖浆、提拉米苏等食物吃完都有可能被测出口腔内含有酒精。

  多地都曾做吃荔枝测出酒精的实验

专家回应:吃荔枝测出酒精源于果糖分解转化为乙醇

为何吃了荔枝会被测出酒精呢?《网络辟谣举报平台》记者联系了福建省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王主任。王医师告诉记者,果肉中的糖分经无氧呼吸后,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荔枝含糖量较高,从树上摘下来后,光合作用减少,荔枝内部细胞会缺氧,增加无氧呼吸的速度,导致其产生乙醇速度增快。“所以越成熟的荔枝,越容易产生乙醇,并且荔枝果肉在人体口腔酶的作用下也会转化成一定量的乙醇。”

王医师表示,其他含糖分高的水果如榴莲、葡萄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而漱口水的成分中本身就含有乙醇,用漱口水漱完口短时间内口腔还会残留一定量的酒精。

交警释疑:吃了“酒驾食物”别慌 口腔内酒精含量只会短暂停留

那么,如果真吃了这些“酒驾食物”还能开车么?福州市交警支队廖警官表示,食用这类“酒驾食物”后,会有一定的酒精量在口腔中短暂停留。在这个时间里,对其进行呼气检测的话,确实会检测出一定的酒精含量。但这只是短暂的,市民可以向交警说明情况,用清水漱口后再次检测,通常这个数值马上会降下来,甚至会归零。即便短时间内不能归零,也不要紧。驾驶人可以当场向交警提出异议,要求去医院做血检,交警最终会以血检结果作为处理依据。

廖警官通过《网络辟谣举报平台》提醒:司机如果真喝了酒开车,也别想通过谎称吃了“酒驾食物”蒙混过关,一般喝酒后8到24小时经抽血检验都能检测出来,所以切记喝酒不开车,安全驾驶。

登陆《网络辟谣举报平台》,了解更多辟谣资讯。

农民给木耳“打农药”视频疯传 中国食用菌协会辟谣并释疑

即时 | 2018-08-24 17:08

信网8月24日讯 这两天,你的亲友微信群里可能正在疯传这样一个“黑木耳打农药”的视频。

视频截图

视频里,一名农民称在给木耳打除草剂,“不打药长草会招虫子,没有产量。(每年)打两次,打农达(杀草的),打虫子的打两次(即杀虫剂)。”拍视频者表示这对人体健康有害,农民则表示“肯定有危害啊”,“咱肯定是不吃的”。农民还称“招虫子了没办法,买都没人买”,在视频最后,农民还说,“那还没打营养药呢,打激素那更可怕”。

一时间,这段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很多网友表示怀疑“难道又一个喜欢的食物沦陷了吗”,也有不少网友谴责“食品安全一次次刺激我们的底线”......

就在视频内容逐渐发酵之际,8月23日,中国食用菌协会通过其官方微信发布了关于严厉谴责制作“黑木耳经常频繁用药”恶意视频行为的辟谣声明。

声明称经中国食用菌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对视频内容进行鉴定,认为该视频拍摄单位、时间及地点不明,“摆拍”特征明显,所反映的情况与事实不符,具有明显的动机不良和恶意抹黑的意图,可能会对不了解食用菌生产实际的消费者产生很大的误导。

对于该不实视频的诸多疑点,中国食用菌协会也在声明中进行逐一解答。

1、该视频中所说正在喷洒除草农药—农达(又名“草甘膦”,属低毒除草剂,在动物体内不蓄积,试验条件下对动物未见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视频中的黑木耳菌包上只有割掉的袋顶部有少量干的小耳芽,应属春季菌包秋季再管理,只能采收少量末茬木耳。此阶段有少量的草不会增加病虫害,对木耳的生长无影响,无需除草。画面中栽培模式是地栽,地表面覆盖黑色地膜的作用就是防沙和阻止杂草生长,画面中看到的在地膜破损处长出少量的草,并不影响木耳生长,所谓的喷除草剂完全没有必要,与常规的黑木耳栽培管理技术和田间管理常识严重不符。

在木耳的地栽模式中,为了防止地面杂草的生长,一般会在覆盖地膜之前提前除草,地面全部覆盖地膜后黑木耳菌袋才会进场排袋。排袋后靠黑色地膜和前期除草剂药效即可有效阻止杂草生长,无需喷洒除草剂。

2、该视频中所说的要用多次杀虫剂,且直接喷洒在耳片上。据我会了解,黑木耳是胶质子实体,木耳生长阶段需要干湿交替,干干湿湿的管理技术很少发生虫害。即使发生了虫害,只需将菌棒上的木耳晒干,降低木耳含水量,虫害自然消失。黑木耳对化学药剂十分敏感,喷洒农药反而易致畸型耳,菇农宁可通过阳光爆晒进行预防和控制,也不愿在正在出耳的菌袋上喷洒农药。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农作物、动物或微生物都有可能会受到其他病虫害的侵害,黑木耳也不例外。黑木耳栽培过程中常见的虫害有菇蚊、菇蝇和螨类等。如东北地区是我国黑木耳的主产地,全年气候冷凉,尤其是冬季严寒,大田中残留的虫卵和病原孢子都难以越冬,虫口基数极少,只要按照黑木耳栽培操作规程进行,次年出耳期出现病虫害爆发的概率也会极低,频繁用药只会徒增生产成本。食用菌防虫的主要方式是栽培场地搞好环境卫生,清除虫源;发菌室安装防虫网,防止成虫迁入。任何栽培阶段用药,必须严格按照用药方法,可使用已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登记的可用于食用菌生产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用药期宜早不宜迟,且农药不得直接在耳片上喷洒。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农业生产用药有明确的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对黑木耳的生产及产品质量的监管也有明确的规定与措施。从我会掌握的情况看,目前市场中的黑木耳产品是符合国家安全质量标准的,未发现明显有药物残留超标现象。至于存在的个别不能安全生产及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应属于个例,不能代表全产业的生产与产品实际。

黑木耳等食用菌是广大消费者喜爱的食品,食用菌生产也是当前各地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2016年全国黑木耳总产量超过了679万吨。拍摄此不实视频的动机不详,但在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敏感的时期,其广泛传播,已经引起了黑木耳生产及经营者的恐慌,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负面扩大效应,如不及时予以制止与澄清,后果不堪设想。

针对此恶劣行为,中国食用菌协会表示严厉谴责,并责成相关组织或个人即刻删除并停止传播相关不实视频,主动采取措施挽回不良影响,如实地反映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客观事实。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不要轻信谣言或传播谣言,主动了解一些食用菌生产的基本常识,从正规渠道购买商品,让制谣者和非法生产者无生存空间。

 

 

网传商贩喷洒甜蜜素给水果增甜 系旧谣言死灰复燃

即时 | 2018-08-24 15:47

  东南网8月6日讯(本网记者揭晓经)近日,一段疑似水果商贩被抓后曝出很多水果都有喷洒甜蜜素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引起网友的格外关注。经过《网络辟谣举报平台》记者核实,这段视频在2016年就已经开始传播,并且长沙网警、长沙晚报等多个部门媒体已回应该视频为假消息。另外,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施木田教授也认为通过喷洒甜蜜素给水果增甜的方法不可行。

1.png

多个部门在2016年已对网传视频进行辟谣

  网传视频实为2016年老视频 已证实为谣言

  记者在这段时长约3分钟的视频中看见,一名女水果商贩疑似被执法人员抓后曝出自己在江西种植的柑橘有喷洒甜蜜素,然后运送到长沙的红星水果市场贩卖。该女商贩还透露,西瓜、柚子、橙子等水果为了口味更甜都会在种植过程中喷洒甜蜜素。

  《网络辟谣举报平台》记者通过上网查询了解到,这段视频最早出现在2016年,因视频中女子提到贩卖地点在长沙的红星水果市场,长沙网警和长沙晚报等多个部门媒体在当年就对视频内容做了辟谣。

  专家:给水果喷洒“甜蜜素”增甜难度大

  该视频称,在种植过程中给水果喷洒甜蜜素可以增甜。这种方法是否有效?对此,记者采访了福建省农业委员会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施木田教授,施教授表示这种方法要达到增甜效果的难度太大。因为橘子、柚子这些水果皮厚,果皮又有蜡质层、油腺,而甜蜜素是水溶性的,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很难穿透水果表皮,而要从表皮吸收并转移到果肉,难度就更大。

  “甜蜜素是食品添加剂,既不是叶面肥也不是植物激素,只能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才能起到增甜效果。直接喷洒不可能实现给水果增甜。果农商贩追求的都是经济效益,不会选择没什么效果的方式。”施教授告诉记者。

  而关于有些水果甜度差异较大的原因,施教授认为由于部分果农为了片面追求水果产量,过度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抑制了水果中果糖的合成。科学的水果增甜方法是:早施追肥、增施有机肥、科学平衡施肥(如少施氮肥、增施磷肥、钾肥,补充钙、镁、锌、硼、钼等中微量营养元素),合理控制水果生长后期的水分,这样生产出来的水果自然就会更甜。

  登陆《网络辟谣举报平台》,了解更多辟谣资讯。

1  2  


编辑推荐